一、虚假宣传的常见手法
部分商家通过「9元月租」「1元200G」等夸张标语吸引消费者,实际激活后用户发现套餐资费高达29元甚至更多。这种虚假宣传常配合运营商合约套餐的二次包装,将原套餐拆解为「首充抵扣+优惠期」的组合形式。
典型案例包括:
- 宣传「预存100元抵扣5个月租」,实为用户自有资金循环抵扣
- 标注「官方优惠至29元」却隐藏12个月有效期限制
二、文字游戏的套路解析
商家通过三种典型文字游戏进行欺诈:
- 时间单位混淆:将30天包装为「包月」,导致全年实际扣费天数减少
- 费用转移套路:用户预存款被重新定义为「商家补贴」
- 套餐叠加陷阱:用基础套餐+临时优惠组合伪装成长期低价套餐
宣传话术 | 实际费用 |
---|---|
月租9元 | 首充100元+每月补缴20元 |
永久套餐 | 仅首年有效 |
三、如何识别与避免陷阱
消费者可通过以下方法维护权益:
- 核实运营商官方套餐资费,警惕「内部特供卡」说辞
- 要求商家提供书面资费说明,特别关注小字备注
- 保存宣传页面截图,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三倍赔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