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性费用陷阱
所谓19元月租套餐往往存在多重附加费用:
- 需预存100元话费才能享受优惠价,实际首月成本达119元
- 包含开卡费、服务费等隐藏收费项目,月均支出可能超30元
- 短信、通话等基础功能单独计费,未在宣传页面明示
二、流量限制套路
低价套餐的流量使用存在三重限制:
- 定向流量占比高达70%,仅限特定APP使用
- 全国流量与本地流量混用,跨区使用产生额外费用
- 达到阈值后限速至128Kbps,实际无法正常使用
三、异地归属地风险
超低价套餐多为异地卡,会产生三大使用障碍:
- 线下业务办理需前往归属地营业厅
- 客服沟通存在地域服务限制
- 跨省使用可能触发二次实名认证
四、优惠期限欺诈
价格承诺暗含时效性陷阱:
- 19元优惠仅限前6-12个月,后续自动恢复原价
- 返现分期存在中断风险,停机即终止优惠
- 合约期长达20年,提前注销需支付违约金
五、虚假宣传误导
营销话术与实际条款存在明显偏差:
- 将物联卡包装成正规手机卡销售
- 无限流量实为达量降速
- 宣传的长期套餐实为短期促销
选择低价流量卡时应重点核查资费明细、流量类型、归属地信息、优惠期限及合约条款,建议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办理可自主注销的标准化套餐,避免因小失大陷入长期消费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