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限流量的文字游戏
运营商常用”无限流量”作为核心卖点吸引消费者,但实际使用中普遍存在速率限制。当用户月流量超过40GB后,网速可能被限制至128kbps,导致视频加载困难、网页打开迟缓。某些卡商更将”达量限速”条款隐藏在长达万字的协议附件中,构成典型的知情权侵害行为。
二、隐形费用套路拆解
低价套餐背后往往存在三大隐藏收费:
- 强制叠加的5G服务费(10-30元/月)
- 超出套餐外流量按0.29元/MB计费
- 合约期内不得更改资费
有消费者反映19元套餐实际月支出达59元,价格欺诈投诉量同比增长120%。
三、虚假套餐的二次收割
广电祥龙卡下架事件暴露物联卡黑产链:
类型 | 套路手法 | 真实情况 |
---|---|---|
超低价套餐 | 19元享192G | 需预存200元话费 |
定向流量 | 宣称免流APP | 仅限特定版本 |
这些卡商通过伪造运营商工牌、制作虚假办理页面实施诈骗,消费者充值后往往遭遇服务中断。
四、防骗指南与识别技巧
- 核实套餐在运营商官网的备案编号
- 重点查看《入网协议》第7条费用条款
- 要求提供纸质版资费说明
- 警惕需预存话费的优惠活动
通信管理局数据显示,2025年1-2月拦截虚假流量卡营销短信超1200万条,建议通过官方渠道办理业务。
流量卡市场乱象亟需监管重拳整治,消费者应提升信息甄别能力。选择套餐时需重点核查限速条款、增值服务费、合约期限三大要素,避免陷入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