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限流量的文字游戏
标榜”不限量”的套餐实际存在隐性限制,例如某用户使用20G后网速被强制降至2G,导致视频加载卡顿。运营商通过「达量限速」策略,在套餐说明中模糊处理阈值数据,实测显示部分5G套餐高峰时段速度仅50Mbps,远低于宣传值。
二、定向流量与虚标套路
商家常将通用流量与定向流量混为一谈,如宣称200G流量中仅50G为通用流量,其余限定特定APP且广告弹幕不免流。虚标手段包括:
- 流量池计费误差被恶意放大,标注100G实际仅20G
- 物联卡管理平台人为调低流量统计值
三、隐藏扣费与合约陷阱
典型案例显示,9.9元月租次月暴涨至59元,合约期内注销需支付300元违约金。隐藏费用类型包括:
- 首月免费但按天折算实际流量
- 强制开通增值服务费
- 靓号保管费
四、物联卡变跑路卡风险
非11位号码的物联卡无法登录运营商APP,存在商家跑路后服务中断风险。这类卡特点包括:
- 仅支持流量功能,不能通话发短信
- 需通过第三方平台充值
- 售后服务缺乏保障
五、消费者避坑指南
验证三码(ICCID、PUK、服务密码)可确认正规性。其他建议:
- 优先选择可续约的长期套餐
- 登录运营商APP核对套餐详情
- 拒绝预存话费及开卡费
流量卡市场存在系统性消费欺诈,从虚标流量到合约陷阱形成完整灰色产业链。消费者需通过官方渠道核验套餐,警惕低价噱头,选择无合约期套餐以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