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惠期后的月租暴涨
多数低价套餐标称的9.9元/19元月租仅为6-24个月优惠价,到期后月租将恢复至39-59元原价。部分商家故意弱化优惠期限说明,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翻倍资费。
- 典型话术:”首月0元””体验价19元”
- 风险点:套餐原价未在显著位置标注
二、隐藏费用名目繁多
除基础月租外,隐性收费包括:
- 开卡激活费:20-100元不等的一次性费用
- 渠道服务费:通过第三方平台充值需额外付费
- 流量超额费:超出套餐后按0.29元/MB计费
部分商家将话费余额转为优惠券形式,变相限制资金使用。
三、流量类型误导消费
宣传的”200G超大流量”实际包含80%定向流量,仅限特定APP使用。消费者常误以为所有流量均可自由支配,实际通用流量仅占套餐总量的20-40%。
四、合约期捆绑陷阱
未明确告知的12-24个月合约期带来两大风险:
- 提前销户需支付50-200元违约金
- 合约期内无法更改低价套餐
部分消费者因搬家、换工作等需求被迫持续付费。
五、物联卡冒充正规卡
非11位号码的物联卡存在三大隐患:
- 网速虚标:实际速率仅为标称值的10-30%
- 流量虚标:100G流量实际可用仅30G
- 商家跑路:无法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查询套餐
此类卡片常以”消费电子级成品卡”名义销售。
消费者应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核验套餐详情,重点关注优惠期限、合约条款、流量构成三大要素。建议优先选择可登录运营商APP查询的套餐,拒绝需特定渠道充值的可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