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的三大核心套路
商家常通过“无限流量”“超低月租”等广告语吸引消费者,但实际使用中存在多项限制。例如宣称19元无限流量套餐,往往在达到20GB后降速至无法正常使用,或仅限特定时段生效。更有商家将定向流量包装成通用流量,导致用户使用社交软件时产生额外扣费。
宣传内容 | 实际限制 |
---|---|
19元无限流量 | 达量限速/仅限夜间 |
100GB定向流量 | 仅支持3个冷门APP |
二、隐藏收费的常见操作手法
低价套餐常附加多项隐形收费,包括但不限于:
- 首月收取高额激活费(30-50元)
- 强制开通自动续费服务
- 超出套餐流量按5元/GB计费
有用户反映,标称9元套餐实际首月扣费达89元,包含“服务费”“号卡制作费”等未提前告知的收费项目。
三、合约陷阱与强制捆绑协议
部分流量卡要求签订12-24个月合约期,违约需支付高额赔偿金。典型案例包括:
- 合约期内禁止更换套餐
- 提前注销需支付剩余月份月租总和
- 自动续约条款隐藏于用户协议附件
四、物联卡冒充正规手机卡
大量投诉显示,商家将物联网卡伪装成手机流量卡销售,这类卡片存在:
- 无法使用语音通话和短信功能
- 流量虚标达30%-50%
- 网络不稳定且无售后服务
五、维权指南与自我保护策略
遭遇流量卡欺诈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保留广告截图、聊天记录等证据链
- 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验证套餐真实性
- 向工信部投诉平台提交完整证据材料
消费者应警惕“超低价”“无限量”等宣传话术,办理前务必通过运营商官方APP核查套餐详情,特别关注有效期条款和附加协议。建议优先选择可自主注销、无合约捆绑的标准化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