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与流量限制
市场上常见的”无限流量”套餐往往存在流量阈值限制,超过限定值后网速会降级至2G水平,严重影响正常使用。部分商家以”19元享200G”等低价标语吸引消费者,实际套餐中通用流量占比不足30%,且包含大量定向流量。
二、隐藏费用与合约陷阱
低价套餐常附加隐性收费项目,包括但不限于:
- 首月激活费(10-50元不等)
- 强制绑定的增值服务费
- 流量超额资费(高达5元/GB)
部分套餐设置12-24个月合约期,提前注销需支付30%-50%违约金。
三、物联卡冒充正规卡
物联卡具有三大识别特征:
- 号码位数非11位
- 无法在运营商APP查询套餐
- 缺少语音通话功能
此类卡片流量虚标率可达30%-50%,且无法享受正规客服服务。
四、识别套路的实用方法
消费者可通过”三查三问”规避风险:
- 查运营商APP能否正常登录
- 查套餐协议中的小字条款
- 查号码是否支持语音通话
- 问清优惠期限与恢复原价时间
- 问明流量构成比例
- 问准注销条件与费用
选择流量卡时应坚持”三通过”原则: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办理、通过APP实时查询套餐、通过合同条款确认权益。建议优先选择无合约期、资费透明的标准化套餐,避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