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低价套餐的美丽陷阱
市场上常见的”月付19元得185G流量”等广告,往往通过首月免费、次月涨价的方式设置消费陷阱。案例显示,用户激活后才发现第7个月套餐费用涨至39元,且实际可用流量不足宣传量的50%。部分商家甚至在协议期设置高额违约金,用户被迫长期承担隐性成本。
二、地址限制的连环套路
诈骗分子常利用运营商地区性政策差异实施欺诈:
- 要求用户提供虚假地址信息激活卡片,导致后续无法正常销户
- 通过异地归属地限制,迫使用户承担跨省注销的时间成本
- 利用本地化服务漏洞,在套餐生效后突然增加区域使用限制
三、隐藏费用的多重收割
低价流量卡实际成本往往包含多项隐性支出:
- 首充强制预存话费,且余额不可退还
- 定向流量占比超80%,通用流量仅1-5G/月
- 叠加设备连接费、服务保障费等附加项目
项目 | 宣传费用 | 实际费用 |
---|---|---|
首月资费 | 0元 | 39元 |
通用流量 | 100G | 10G |
协议期限 | 无 | 24个月 |
消费者应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办理套餐,重点核查:①资费变动条款 ②归属地限制说明 ③违约金计算标准。建议保留宣传页面截图,发现异常立即向工信部投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