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充返现的优惠陷阱
部分商家通过”首充50元返120元”等话术吸引用户,实则将返现金额分12-24个月返还。当用户发现月租实际为39元时,已错过7天无理由退卡期,导致长期承担高额费用。更隐蔽的是,某些”长期套餐”实为2年一续,需用户自行关注续约提醒,否则自动恢复原价。
二、隐性合约期的束缚条款
常见合约陷阱包括:
- 标称”无合约期”却绑定12-24个月隐性合约
- 违约金计算方式不透明(如原月租×已履约月份)
- 注销需回归属地营业厅办理
某案例显示用户办理”首月0元”套餐后,次月发现月租涨至39元,注销时被索要60元违约金。
三、流量虚标与限速套路
运营商常用三大流量缩水手段:
- 定向流量占比超70%(如200G套餐中150G限特定APP)
- 首月流量按激活日期折算(月底激活仅获1-2G)
- 达量限速至1Mbps,需购买加速包(5元/G)
宣传流量 | 通用流量 | 限速阈值 |
---|---|---|
200G | 50G | 20G后限速 |
100G | 30G | 15G后限速 |
四、预存话费的资金风险
物联卡常见10-30元”开卡费”且无法通过运营商查询余额,当商家跑路时预存话费难以追回。更需警惕的是:
- 带小数点月租(如9.9元)多为物联卡
- 话费有效期限制(如30天未充值自动销号)
办理流量卡时应要求查看书面合约条款,优先选择通用流量占比>70%、可官网查询详情的正规手机卡。建议通过运营商APP核验套餐真实性,拒绝需要特殊渠道充值的可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