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性费用陷阱
19元低价套餐的实际支出往往远超宣传价格,常见隐藏费用包括:
- 激活服务费:部分卡需额外支付20-50元开卡费
- 增值业务费:默认开通来电显示等收费服务
- 异地使用费:归属地外使用产生额外漫游费
有用户反映实际月均消费可达39元,是标称价格的两倍以上。
二、流量限制条款
套餐中的”大流量”常暗藏限制条件:
- 流量分通用与定向两类,定向流量仅限特定APP使用
- 超出阈值后降速至128Kbps,基本无法正常使用
- 夜间专用流量占比高达30%-50%
三、合约期与违约金
73%的低价套餐绑定6-24个月合约期,包含以下风险:
- 提前解约需支付剩余月租的50%作为违约金
- 套餐到期自动转为高价套餐
- 套餐升级需重新计算合约期
四、定向流量猫腻
标称的百G流量中,实际通用流量占比不足40%:
- 视频平台定向流量无法转通用
- 社交APP专属流量限定版本
- 系统更新等基础功能消耗通用流量
低价流量套餐通过复杂的费用结构、限制性条款和合同陷阱实现盈利,消费者需仔细核对三处关键信息:套餐总成本计算公式、流量使用范围说明、违约责任条款。建议优先选择无合约期、费用结构透明的标准化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