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的流量泡沫
市场上标榜“19元100G”的套餐往往存在严重水分,实际通用流量可能不足50%,剩余部分多为限制APP使用的定向流量。部分商家更会通过“无限流量”等模糊话术诱导消费,实则达到阈值后网速将被限制至1Mbps以下。
消费者反馈显示,某些套餐存在虚标流量现象,标称100G实际可用仅30-50G。此类虚假宣传常见于第三方平台,商家常以“惊喜卡”“万象卡”等花哨名称包装普通套餐。
二、隐形费用层层叠加
低价套餐常包含三类隐藏收费:
- 强制开通超级会员(9.8元/月)
- 套餐恢复原价(59元→129元)
- 流量超额计费(5元/GB)
部分商家要求预存100-200元话费,承诺分期返还却中途跑路。更存在套餐外收取10-30元/月的“服务保障费”,在账单中以小字备注。
三、优惠期限暗藏涨价玄机
运营商特惠套餐多设有时限陷阱:
- 首年19元/月,次年自动续约39元
- 前6个月赠送50G定向流量
- 合约期内不可降档或携号转网
消费者往往忽略套餐详情页的“优惠期12个月”提示,导致次年月租暴涨3倍以上。更有商家将年流量360G包装成月流量,诱导用户误解。
四、物联卡伪装成大流量卡
共享设备专用的物联网卡被重新包装销售,存在三大风险:
- 网速限制(最高5Mbps)
- 流量池共享(多人共用总量)
- 无语音通话功能
此类卡片无法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充值,代理商跑路即导致卡片报废。部分商家更通过虚假审核诱导消费者重复提交身份信息,实施信息倒卖。
选择流量卡应坚持“三查原则”:查运营商授权、查套餐详情页、查用户真实评价。建议通过运营商APP直接办理可查套餐,警惕需预存大额话费、归属地不明、套餐名称花哨的非官方渠道产品。保留宣传截图与聊天记录,遭遇消费欺诈时可通过工信部申诉渠道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