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卡交钱了却用不了?揭秘隐藏陷阱!
虚假宣传的流量陷阱
市场上常见的”9元100G””不限量套餐”往往存在严重缩水:实际通用流量可能不足宣传量的10%,20G后强制降速至2G网络,导致视频加载卡顿、网页无法刷新。定向流量占比过高(如80%仅限特定APP使用),剩余通用流量根本无法满足日常需求。
- 宣传语:无限流量 → 实际限速阈值:20G
- 标称100G套餐 → 通用流量仅5G
隐形费用套路解析
低价套餐常通过三大隐形收费牟利:激活费(39-99元不等)、合约期内月租自动上涨(如首月9元次月59元)、流量超额按5元/GB扣费。更有商家在用户不知情时开通增值服务,例如:
- 彩铃自动订阅(3元/月)
- 流量加油包(10元/5G)
- 靓号服务费(5元/月)
物联卡伪装骗局
不良商家将物联网卡(ICCID编码)包装成手机流量卡销售,此类卡片存在致命缺陷:无法拨打电话、流量虚标50%以上、网速限制在2Mbps以下。更危险的是部分物联卡会窃取用户IMEI信息,导致隐私泄露风险。
合约期与注销限制
长达24个月的合约期捆绑用户,提前解约需支付高额违约金(通常200-500元)。部分运营商设置注销障碍:要求本人到归属地营业厅办理、收取”号码保管费”、客服渠道永久排队。
防骗指南与维权建议
- 必查运营商官方APP验证三码(ICCID/PUK/服务密码)
- 要求出示《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 优先选择无合约期套餐
- 保留宣传页面截图作为维权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