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拆分三大陷阱
运营商常将宣传的10G流量拆分为三类:通用流量通常仅占20%(约2G),闲时流量限制在凌晨时段使用(约2G),定向流量则强制绑定特定应用(约6G)。在定向流量使用中,视频广告、弹幕互动等操作可能消耗通用流量。
- 通用流量:支持全网应用
- 闲时流量:限定23:00-7:00使用
- 定向流量:仅限抖音/微信等指定APP
优惠期限的猫腻
78%的廉价套餐存在有效期限制,首月2.9元资费可能包含:
- 首月体验价(次月起恢复19元)
- 半年优惠期(后续自动续约高价套餐)
- 充值返现陷阱(需连续12个月充值才享优惠)
物联卡冒充正规卡
市场流通的”消费电子级成品卡”存在三大风险:流量虚标达30%-50%、无11位手机号码导致无法注册APP、充值后48小时内限速1Mbps。这类卡片售后渠道多为私人微信,运营商官方不承担维保责任。
资费暗藏的附加条款
资费说明页末通常包含三项关键条款:每月3元来电显示费(强制收取)、套餐外流量5元/G(自动叠加)、合约期内注销需支付违约金(通常为剩余月份资费总额的30%)。
运营商通过四重机制构建低价陷阱:流量分层降低实用价值、优惠期限制造价格幻觉、卡片类型混淆使用场景、附加条款提高使用成本。建议选择带有”长期有效”标识、提供完整11位号码且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验证的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