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陷阱
部分商家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19元享185G”“无限流量不限速”等夸大宣传广告,实际套餐包含大量定向流量或短期优惠价。例如有消费者购买后发现,广告中的低价仅适用于前6个月,第七个月起费用直接翻倍,且总流量不足宣传值的60%。
常见欺诈手段包括:
- 将定向流量与通用流量混为一谈
- 使用“首月免费”掩盖后续高额收费
- 虚构运营商授权标识诱导信任
二、隐形费用套路
低价套餐往往暗藏多种附加收费,某高校学生反映实际支付金额比宣传价高出2-3倍,包含:
- 强制开通的5G服务费
- 未明示的SIM卡邮寄费
- 超出流量后的阶梯计费(最高达3元/GB)
更隐蔽的套路包括默认开通自动续费功能,学生在不知情情况下被持续扣款。
三、限制条款与售后困境
问题流量卡常附带严苛限制:
- 12-24个月协议期,提前解约需支付30%违约金
- 异地注销需返回归属地营业厅
- 流量有效期仅30天未用完自动清零
部分商家采用短期店铺运营模式,消费者发现问题时店铺已关闭,维权无门。
四、正规办理渠道选择
安全办理需注意:
- 优先选择运营商官方APP/线下营业厅
- 核实套餐详情页的完整资费说明
- 要求开具加盖公章的业务受理单
- 警惕非官方渠道的“免费送卡”活动
学生群体应重点关注套餐的长期资费曲线与解除协议条件,留存宣传证据作为维权依据。建议通过工信部电信申诉平台处理消费纠纷,定期查询账单避免异常扣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