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藏费用陷阱
低价套餐常以“19元/月”作为宣传噱头,但实际需支付首充金额才能激活优惠,例如部分套餐要求充值100元后分10个月返还,实际月均支出仍接近原价。隐形收费项目包括短信费、服务费、流量超出费(5元/G)等,用户稍不留意就会产生额外账单。
二、流量限制的虚假承诺
运营商常通过以下方式限制实际可用流量:
- 定向流量占比过高:宣称100G流量中仅30G为通用流量,剩余仅限特定APP使用
- 限速阈值陷阱:超出套餐流量后网速降至1Mbps以下,无法正常使用
- 虚标流量:部分物联卡实际可用量比宣传少50%,且无法查询实时用量
三、优惠活动的文字游戏
“永久套餐”实际仅优惠前2年,后期自动恢复原价。限时促销活动常绑定强制条款,如要求开通超级会员、购买指定设备才能享受低价,形成连环消费陷阱。
四、合约期与注销难题
低价套餐普遍设置12-24个月合约期,提前注销需支付高达50%未履行合约期的违约金。部分套餐合约期长达20年,但条款中未明确标注,导致用户陷入长期绑定。
五、异地卡的功能缺陷
线上办理的“特惠套餐”多为异地归属卡,导致无法办理本地宽带、补卡需返回归属地等麻烦。部分卡片阉割通话功能,无法接收验证码,严重影响日常使用。
选择低价流量卡时应重点核查通用流量占比、合约条款细则、费用返还机制三要素,优先选择运营商官方渠道且支持线上注销的套餐。警惕“首充返现”“永久优惠”等话术,保留宣传页面截图作为维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