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形费用吸血套路
商家通过首月减免、快递费收取、叠加服务费等方式制造价格幻觉。例如标称29元月租的套餐,实际包含30元快递费及每月10元来电显示费,首月优惠结束后月租自动上涨至49元。更有套餐设置二次扣费项目,用户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被扣除定向流量包费用。
二、流量套餐文字游戏
流量宣传存在三大陷阱:
- 90%流量限定特定APP,通用流量仅占10%
- 20G后降速至128kb/s,无法正常使用
- 省外流量按10元/GB单独计费
部分商家将预存话费包装为月租优惠,用户实际支付的100元本金被拆分为5个月返还,形成低价假象。
三、合约绑定霸王条款
低价套餐常捆绑12-24个月合约期,消费者面临三大限制:
- 提前解约需支付上百元违约金
- 合约期内禁止降低套餐资费
- 停机欠费即被列入运营商黑名单
四、物联卡违规销售风险
电商平台销售的19元以下套餐多为物联卡,存在三大隐患:
- 无法通话发短信,仅限设备联网使用
- 流量虚标严重,实际可用量不足30%
- 代理商跑路后无法维权,面临封卡风险
消费者应警惕三大运营商官方渠道以外的低价套餐,办理前需确认资费明细、合约期限及流量类型。遭遇不合理扣费时,可通过运营商投诉通道或工信部申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