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费用递增陷阱
部分月租卡通过「首月19元」等低价策略吸引用户,实则暗藏费用递增机制。例如某广电套餐首月按天折算最低仅需3.8元,次月立即恢复29元月租,形成短期优惠假象。更有运营商设置隐性恢复条款,优惠期结束后月租可能暴涨至59元,且未及时续约将自动转为原价套餐。
- 前3个月19元 → 第4个月39元
- 首年29元 → 次年恢复89元
二、套餐内容限制
所谓「超大流量」常存在三项核心限制:其一,定向流量占比过高,如118G套餐中通用流量仅30G,其余仅限特定APP使用;其二,达量限速问题普遍,超过20G后网速降至1Mbps以下;其三,流量统计存在虚标现象,物联卡300G流量实际可用不足30%。
运营商常采用三类混淆策略:①将本地流量包装成全国流量;②拆分日/夜流量时段;③隐藏高峰时段限速条款。
三、合约期绑定风险
长达24-36个月的合约期已成行业潜规则,违约成本包括:①提前解约需支付3-6倍月租违约金;②合约期内禁止转网/停机;③运营商保留单方修改条款权利。某案例显示用户因未满12个月合约期,解约需赔偿300元。
- 违约金计算:剩余月份×套餐费×150%
- 最短解约等待期:6个月
消费者应重点核查三项核心条款:①费用结构变化周期及幅度;②通用/定向流量具体配比;③违约金计算公式与解约程序。建议通过运营商官方APP验证套餐详情,要求将关键条款写入电子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