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一:隐形费用层层加码
运营商常以“首月优惠”“免费领卡”为噱头吸引用户,实际隐藏多项附加费用:
- 激活时强制收取30-50元快递费,标称免费实则收费
- 前3个月优惠价19元,到期自动涨至49元且无提醒
- 叠加定向流量包、来电显示费等二次扣费项目
建议激活前致电客服确认总费用,合同内搜索“自动续费”“叠加包”等关键词。
陷阱二:流量虚标暗藏猫腻
运营商通过三大套路虚标流量价值:
- 定向流量占比90%,仅限特定APP使用
- 限速陷阱:用满20G后降速至128kb/s
- 闲时流量占比30%,白天用超直接扣费
务必要求客服提供“全国通用+不限APP+不限速”的流量详情页截图,避免文字游戏。
陷阱三:合约绑定霸王条款
低价套餐常捆绑三大限制性条款:
条款类型 | 用户损失 | 应对策略 |
---|---|---|
12-24个月合约期 | 违约金达上百元 | 录音确认违约金政策 |
套餐升级限制 | 月租上涨无法降级 | 截图保存协议细则 |
自动续约条款 | 优惠到期继续扣费 | 关闭自动续费权限 |
通过核查合同细则、定期查询账单、善用双卡策略,可有效规避80%的资费陷阱。遭遇不合理扣费时,可拨打12300向工信部投诉,要求运营商提供开通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