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宣传的三种伪装形式
春节期间常见的低价流量卡宣传往往采用”9元享100G”等夸张话术,实则存在流量虚标问题。部分商家将定向流量与通用流量混合标注,例如宣称的40G流量中30G仅限特定APP使用。更有运营商通过”无限流量”诱导消费,实际在达到阈值后限速至1Mbps以下。
二、物联卡冒充手机卡骗局
市场上存在物联卡冒充正规手机卡现象,这类卡片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 13位或19位卡号,非11位手机号段
- 无法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充值
- 共享流量池导致网速不稳定
三、优惠期限的隐形缩水
标注”永久19元月租”的套餐往往仅在合约期前2年有效,到期后月租可能上涨至39元。部分运营商通过以下方式模糊优惠期限:
- 将优惠期标注在套餐说明底部
- 采用”首年优惠”等模糊表述
- 限制优惠仅限新用户
四、返现分期的资金陷阱
充值返现活动存在资金冻结风险,某运营商”充100返120″活动需分12个月返还,期间停机则余额作废。更存在通过以下方式套取资金:
- 设置最低消费门槛才能激活返现
- 返现金额限定特定使用场景
- 自动续费默认勾选
识别流量卡陷阱需坚持”三查原则”:查运营商资质是否含5G服务授权、查套餐说明是否标注通用流量比例、查优惠细则是否明确有效期。建议通过运营商APP查询套餐详情,警惕非官方渠道销售的低价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