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速机制:无限流量的「减速带」
所谓「无限流量」套餐普遍存在硬性限速规则。例如,某运营商套餐在用户达到10GB流量后,网速会从5G降为1Mbps,此时下载速度仅相当于3G网络水平。部分套餐甚至设置多级限速,如达到40GB后速度降至32kb/s,导致基础网页加载需数秒。
- 一级限速:10GB后降为1Mbps
- 二级限速:40GB后降为32kb/s
- 三级限制:100GB后直接断网
流量虚标:数字游戏的陷阱
代理商常通过混淆「通用流量」与「定向流量」虚标总量。例如宣传「100GB套餐」,实际包含80GB通用流量和20GB仅限特定App使用的定向流量。更有部分物联卡伪装成普通流量卡,实际仅限企业用户使用,个人使用可能被封停。
合约限制:隐藏的附加条款
多数无限流量套餐要求签订12-24个月合约,提前解约需支付高额违约金。合约期内用户无法更换套餐,且运营商保留单方面调整资费的权利,存在资费上涨风险。
公平使用政策:流量分配的潜规则
运营商通过FUP(公平使用政策)限制异常用户,如连续72小时高速下载可能触发断网保护。技术上采用基站优先级调度机制,无限流量用户在网络拥堵时会被降级为低优先级连接。
当前市面所谓「无限流量卡」本质是限速不限量套餐,存在三重限制:速度限制(多级降速)、总量限制(断网阈值)和用途限制(定向流量)。消费者应仔细阅读套餐细则,重点关注限速节点和通用流量比例,避免被营销话术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