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局核心手法解析
诈骗分子通过投放印有「电话手表兑换卡」的精美卡片吸引儿童及家长注意,卡片标注「中国移动」「¥300面值」等字样增强可信度。受害者扫描二维码后,会进入伪装成官方兑换页面的诈骗网站,以支付快递费、工本费等名义骗取50-100元小额资金,最终无法获得任何实物。
- 第一步:公共场所投放伪造兑换卡
- 第二步:诱导扫描二维码进入虚假页面
- 第三步:以激活费名义实施小额诈骗
典型案例与传播途径
中山市已出现同类案件,诈骗分子在学校周边、社区公园等儿童聚集区域投放卡片。2025年1月广州某小学家长群曾通报,有学生误扫卡片二维码导致微信账户被盗,诈骗者进而向通讯录亲友发送借款请求。
更隐蔽的作案手段包括:以借用电话手表为名更换SIM卡,通过GOIP设备实施跨境电信诈骗。2024年12月佛山已查获相关犯罪团伙,缴获被盗电话卡200余张。
三大防范建议
- 教育孩子遵守「三不原则」:不扫描陌生二维码、不外借电子设备、不收捡不明物品
- 设置支付屏障:儿童智能设备关闭扫码功能,绑定亲属卡设置消费限额
- 建立应急机制:发现可疑卡片立即销毁,遭遇诈骗第一时间冻结账户并拨打110
警方特别提示
广州市反诈中心确认,此类诈骗已形成黑色产业链,卡片印刷窝点多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公安机关提醒:中国移动等运营商从未推出电话手表兑换卡活动,凡要求预付费用的兑换均属诈骗。
- 印刷工艺异常精美但无防伪标识
- 二维码链接域名非官方备案
- 支付页面要求提供详细个人隐私
面对不断升级的儿童电子设备诈骗手段,家长需将防诈教育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模拟。建议定期检查孩子电子设备安装应用,与学校建立反诈信息同步机制,共同筑牢未成年人网络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