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的流量容量
广告中宣称的「19元100G」「9.9元包月」等低价套餐,往往存在严重缩水现象。实际可用流量可能分为通用流量和定向流量,后者仅限特定APP使用,且部分商家会在后台虚标流量数值。更有甚者,首月免费后自动续费高价套餐,用户稍不留意就会陷入长期付费陷阱。
合约期与解约限制
低价套餐常附带强制合约条款,常见陷阱包括:
- 要求签订12-24个月合约期,提前解约需支付30%-50%违约金
- 套餐价格仅在合约期内有效,到期后自动转为高价资费
- 限制用户更换套餐或运营商的权利
流量限速与定向限制
超量限速是常见操作手段,当用户使用超过20-40GB后,网速可能降至2G水平。定向流量陷阱更为隐蔽,例如:
- 视频类定向流量仅限非热门平台
- 社交类定向流量不包括实时语音/视频功能
- 通用流量占比不足总流量的10%
隐藏费用与附加条款
表面低价背后常包含多项附加费用:
- 强制收取6-10元/月的服务管理费
- 超出套餐流量按5元/GB计费,且无使用上限提醒
- 自动续订的「流量加油包」服务默认开启
地域限制与信息泄露
异地卡带来的服务障碍常被忽视,例如归属地为外省的流量卡,可能无法办理本地宽带融合套餐,且投诉处理效率低下。更有非法代理商通过办卡收集用户身份证信息,导致信息泄露风险。
消费者应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办理业务,仔细核查套餐合同中的流量构成、资费规则和违约条款。建议优先选择无合约期、流量全国通用的标准化产品,避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