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失效套餐持续扣费
有用户投诉称,办理的2017年流量套餐虽已下架半年,仍被持续扣费长达7年。系统仅显示近半年消费记录,导致超额流量费难以追溯。更令人费解的是,用户申请停用时被告知需次月生效,无法立即终止失效套餐。
二、诱导性营销话术
推销人员常以”免费赠送流量”为饵,实际通过以下方式设置陷阱:
- 宣称”一年后自动取消”却暗藏月费条款
- 混淆”季包/年包”与”自动续费”概念
- 利用短信确认环节模糊资费详情
宣传语 | 实际条款 |
---|---|
免费增加10G流量 | 需绑定20元/月增值服务 |
一次性付费享优惠 | 隐藏自动续费协议 |
三、模糊的流量计量规则
用户发现存在双重扣费现象:相同流量数据重复计费,且系统显示未安装的APP产生异常流量。定向流量标注不明确,部分套餐90G流量中通用流量不足30%,存在以下计量漏洞:
- 免流APP仍被统计消耗套餐流量
- 流量清零机制不透明
- 5G网络覆盖与宣传不符
四、合约与售后陷阱
线下办理存在捆绑销售现象,有用户被强制收取138元”服务费”却无对应服务。合约暗含三大风险:
- 24个月超长合约期限制转网
- 违约金条款未提前告知
- 客服推诿套餐争议问题
消费者办理套餐时应要求书面资费说明,通过官方渠道核验套餐状态,定期检查流量详单。如遇强制扣费,可向工信部投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