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惠承诺与实际资费不符
广东联通多次被用户投诉以“套餐升级”“赠送流量”为名诱导消费。例如,用户接到客服电话声称“月消费超90元可免费获15G流量”,实际办理后却发现需绑定12个月合约,且未达消费门槛需补足差额。另有用户反映,客服以“原套餐即将过期”为由推荐高价套餐,事后证实所谓“过期”纯属虚构。
- 定向流量占比过高,通用流量不足
- 优惠期结束后自动恢复原价
二、隐藏条款与合约陷阱
用户办理套餐时往往未被告知完整条款,例如:
- 合约期内禁止转网或销户
- 违约金条款未明确告知
- 副卡业务存在隐性收费
有案例显示,营业厅地推人员以办理副卡名义新增主卡,且未说明异地号码注销限制,导致用户需跨省处理。
三、客服诱导与信息不透明
客服话术存在系统性误导行为:
- 声称“必须升级高价套餐才能办理保号套餐”
- 故意混淆主副卡资费规则
- 对已下架套餐仍承诺可办理
更有多名用户反映,特殊优惠业务需主动发现且客服拒绝办理,涉嫌单方面限制用户权益。
四、用户维权困难重重
当用户发现问题后,常面临投诉渠道不畅、处理周期长等问题。典型案例包括:
- 投诉后仅获“员工个人行为”推诿答复
- 线上销户审核流程复杂
- 已扣费用难以追回
有用户耗时数月才成功取消隐性收费业务,期间仍需持续缴费。
广东联通屡遭质疑的核心在于营销行为与用户权益保护的失衡。从套餐设计、客服培训到投诉处理,亟需建立更透明的服务标准和监管机制,切实履行《电信服务规范》要求,避免以短期业绩损害品牌信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