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捆绑销售陷阱成重灾区
广东电信合约机用户普遍反映,营业员在办理业务时通过话术诱导捆绑增值服务。有用户在办理169元套餐时被擅自添加多项合约,导致月均额外扣费达530元。当用户申请解约时,运营商又以违约金为由推诿,而办理时并未告知相关条款。
- 基础套餐费:169元/月
- 合约叠加扣费:增值服务+设备分期
- 违约金条款:单方面解约需支付30%费用
二、系统漏洞加剧重复扣费
多地用户遭遇宽带拆机后仍持续扣费问题。深圳用户2019年办理拆机后,2020年起仍被重复扣除新老地址双份月租,系统未及时终止旧账户导致538元/月的异常扣费,五年累计损失超1.3万元。
三、用户知情权被系统性剥夺
运营商通过技术手段规避告知义务:未发送扣费提醒短信、隐藏合约细则、采用语音机器人应对投诉。有用户因未绑定手机号为由拒发通知,实则办理时已完整登记信息。
四、违法成本低致乱象持续
运营商批量开通增值业务模式类似”小额盗窃”,单个用户损失多在百元内,但总量可达刑事立案标准。现有处理方式仅退款不退订,缺乏法律震慑力。刑法第264条明确盗窃罪构成要件,但鲜见运营商被追责案例。
广东电信合约机乱扣费源于销售端违规操作与技术端监管缺失的双重漏洞,更折射出运营商考核机制异化与行业监管失灵。根治乱象需建立用户授权确认系统、完善电子证据保全制度,并将批量扣费行为纳入刑事规制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