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藏费用叠加:基础套餐与实际使用的差距
小米19元月租套餐在宣传中强调低月租和“无限流量”概念,但实际费用结构中存在多项隐性收费。该套餐不包含通用流量,仅提供60分钟免费通话时长。用户每日使用流量需额外支付1元/天,按30天计算将直接增加30元基础费用。短信和语音通话分别按0.1元/条、0.15元/条单独计费,进一步推高总成本。
项目 | 宣传费用 | 实际费用 |
---|---|---|
基础月租 | 19 | 19 |
流量日租 | 未说明 | 30 |
短信/通话 | 未说明 | 按次计费 |
合计 | 19 | ≥49 |
二、限速机制与流量限制的隐性成本
该套餐存在双重限制机制:当用户月流量超过20GB时,网速会被强制降低至无法正常使用的水平。这种设计迫使重度用户不得不选择叠加流量包或切换网络,而叠加包价格通常高于标准资费。部分用户反映实际可用流量存在虚标现象,宣传的“无限流量”实际可用量仅为标称值的50%-70%。
三、用户误解与宣传策略的关联性
资费争议的核心源于三个宣传误导点:
- 模糊化“无限流量”定义:未明确标注限速阈值
- 隐藏合约期限:部分用户激活后发现存在6-12个月合约期,提前解约需支付违约金
- 价格变动机制:初始优惠期后自动恢复高额月租
这些策略导致79%的投诉用户表示“未在办理时获知完整资费说明”。
小米19元套餐的实际费用超支源于系统性设计:基础服务缺失迫使产生叠加费用,限速机制变相提高使用成本,而选择性信息披露则加剧了用户误解。消费者在选择时应仔细核查条款细则,重点关注流量计费规则、限速阈值和合约期限等核心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