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宣传与误导性广告
中国广电在拼多多、抖音等平台投放的广告中,常以“3元/月”“19元/月”等低价套餐吸引消费者,但用户激活后发现实际月租为39元。例如,有用户下单宣传为3元的套餐,却在办理时被告知需支付39元月租,且运营商刻意混淆“移动”与“广电”身份。类似案例显示,部分广告甚至以“首月免费”“预存话费返现”等话术掩盖真实费用。
隐藏费用与扣费陷阱
用户在激活流量卡时,常被要求预存100元话费,但该费用并非直接抵扣月租,而是被划分为“优惠券”或“门票费”,需通过复杂规则逐月返还。若未主动联系客服登记,则无法享受返现,导致实际月支出远超宣传价格。部分套餐未明确标注“物联卡”性质,导致用户无法正常拨打电话或使用移动WiFi。
首月扣费模式与用户误解
广电流量卡首月计费存在三种模式:全价全量、首月免费、按天折算。若用户未仔细阅读条款或未按规定完成首充,则可能被直接扣除39元全款。例如,首月免费需依赖运营商赠送的30元体验金抵扣,但到账延迟或操作失误均会导致扣费。免租期按激活日计算(非自然月),进一步加剧费用争议。
用户维权困难与处理拖延
消费者投诉后,中国广电常以“补贴100元心意金”要求用户放弃追责,但后续仍按39元扣费且拒绝受理投诉。部分用户反映,线上销户功能缺失,客服以“霸王条款”推诿,导致问题长期无法解决。此类行为不仅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损害企业公信力。
广电流量卡资费争议的核心在于宣传与合同条款严重不符,且缺乏透明的费用说明。消费者应警惕“超低价套餐”,仔细核实首月扣费规则、返还条件及销户政策,必要时保留广告截图与通话记录作为维权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