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餐定价与用户预期差距悬殊
中国广电推出的「29元100G」套餐看似价格诱人,实际执行中却存在多重限制。用户激活后发现首月优惠后次月起恢复29元标准资费,且必须叠加办理93G流量卡才能达到宣传的192G流量。相比三大运营商2025年推出的同类产品,其价格优势被复杂的套餐规则稀释,有用户反映实际支出远超宣传价格。
- 广电192G组合套餐:首月0元,次月起29元/月(需叠加办理)
- 移动新贵卡:29元/月(含80G通用流量)
- 联通畅爽卡:19元/月(含100G定向流量)
隐藏条款引发信任危机
大量用户投诉称套餐说明存在文字陷阱:流量分通用与定向类型、优惠期仅限6-24个月、叠加套餐需单独充值等条款未在显著位置标注。更有消费者反映办理后遭遇「50元话费3天耗尽」的异常扣费情况,运营商未能提供清晰的话费明细。
这种营销策略导致用户实际体验与宣传产生巨大落差,社交媒体上「买家秀与卖家秀」的对比帖引发广泛共鸣。某用户直言「宣传页用72号字体标价格,用8号字体写限制条款」。
行业恶性竞争下的牺牲品
广电低价策略实为运营商价格战的延续。数据显示,2025年四大运营商新用户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同比下降18%,「增量不增收」困境加剧。这种恶性竞争导致:
- 套餐设计复杂化,用户选择成本增加
- 网络建设投入压缩,5G覆盖质量参差不齐
- 老用户权益受损,形成「办新卡更优惠」怪圈
行业专家指出,运营商应当建立透明的价格体系,而非依赖短期营销噱头。建议消费者办理套餐时重点核实:流量类型、优惠期限、叠加规则等核心条款。
5G套餐价格争议本质是运营商转型期的阵痛表现。广电通过激进定价策略快速获客的需警惕透支品牌信誉的风险。监管部门应建立更完善的资费公示规范,推动行业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真正实现5G技术的普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