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2 15:54:39
968

寄广电卡192号段征信诈骗与个人信息泄露陷阱警示

摘要
本文揭示广电192号段被用于征信诈骗的最新手法,包括冒充客服、伪造政策、诱导转账等陷阱,分析个人信息泄露的双重风险,并提供识别技巧与官方应对措施,呼吁公众加强防范意识。...

一、诈骗手法揭秘:192号段成新工具

自2022年广电192号段启用后,诈骗分子迅速利用其新号段的公众认知空白实施诈骗。主要手段包括:

  • 冒充京东金融客服,以“影响征信”“注销账户”为由诱导转账,占比达83%;
  • 伪造“国家利率下调”政策,要求受害者清空网贷额度;
  • 通过屏幕共享软件窃取银行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

二、个人信息泄露的深层陷阱

诈骗过程中,受害者常陷入双重风险:

  • 主动泄露:在“查验资金”要求下,向虚假账户转账导致直接财产损失;
  • 被动窃取:屏幕共享功能使诈骗分子可实时监控手机操作,获取银行卡、社交账号等隐私;
  • 信息滥用:部分案例显示,受害者身份信息被用于二次诈骗或非法借贷。

三、识别与防范指南

公众可通过以下措施加强防范:

  1. 核实身份:通过官方App或客服电话确认来电者真实性;
  2. 警惕话术:凡涉及征信修复、账户注销、利率调整的电话均属高危场景;
  3. 禁用共享:拒绝陌生人提出的屏幕共享、远程控制等操作要求;
  4. 资金保护:银保监会等机构从未设立“安全账户”,转账要求必为诈骗。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邓女士接听192号段来电,被诱导下载投屏软件并向指定账户转账,损失20万元;

案例2:李女士因“清空贷款额度”话术,在多个平台借款后转账13万元;

案例3:胡先生因“注销学生贷款账户”骗局,泄露屏幕信息后被转走6万元。

2023-2025年公开案件数据摘录

五、官方应对与公众行动

中国广电已联合警方开展专项治理,包括:

  • 建立192号段涉诈电话快速拦截机制;
  • 在用户开卡环节加强实名核验与反诈宣传;
  • 通过运营商短信推送防骗提示,覆盖超9000万用户。

192号段诈骗的演化表明,新型通信资源可能被犯罪集团快速利用。公众需建立“陌生号段+征信话题=高风险”的警觉意识,同时强化对屏幕共享、远程控制等技术手段的认知。唯有提升个体防范能力与完善运营商监管双轨并行,方能有效遏制此类诈骗蔓延。

声明:文章不代表云主机测评网观点及立场,不构成本平台任何投资建议。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风险自担!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