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背景与时代意义
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重构媒体生态的背景下,中国广电AI融合短视频大赛应运而生。该赛事响应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要求,通过搭建青年创作者与前沿技术对接平台,探索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活化路径。湖南广电等机构在AIGC内容生产、数字人应用等领域的前沿实践,为赛事提供技术支撑与经验参照。
技术赋能创作生态
大赛依托三大技术创新体系:
- 智能创作工具链:集成AI剧本生成、智能剪辑、自动翻译等功能模块
- 云端协作平台:支持多人远程协同创作与素材共享
- 数字资产库:包含5000+非遗文化元素的标准化数字模型
这种技术架构使创作效率提升300%,作品完成周期缩短60%。虚拟主播、AI配乐等技术的应用,更赋予作品跨媒介叙事能力。
青年创新实践案例
青年创作者通过人机协同模式突破传统创作边界:
- 《瓷韵》团队运用AIGC技术,实现从文字描述到视频画面的智能生成
- 「数字敦煌」项目组构建壁画修复AI模型,完成4K级文物复原
- 校园创作组利用AI翻译工具,制作多语种文化传播短视频
这些实践验证了技术赋能文化创新的可行性,其中非遗题材作品占比达43%。
未来发展方向
赛事组委会规划三个重点发展维度:
阶段 | 技术目标 |
---|---|
2025-2026 | 实现跨模态内容生成 |
2027-2028 | 构建文化知识图谱系统 |
2029-2030 | 完成虚实融合传播体系 |
通过持续优化人机协作机制,培育兼具文化内涵与技术素养的复合型创作人才。
该赛事构建了技术赋能文化创新的示范样本,既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活化,又为青年创作者搭建起连接历史文脉与未来科技的桥梁。其经验为广电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范式,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媒体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