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模式背景与用户认知偏差
广电与联通自2019年起在多地推出“电视+宽带+通信”融合套餐,通过资源共享降低运营成本。但合作中双方品牌标识和服务边界模糊,用户往往误认为办理的是联通自营宽带,而实际接入的可能是广电网络。这种品牌与服务的分离导致用户对服务质量预期产生偏差。
用户混淆的具体表现
根据投诉案例与市场反馈,主要矛盾集中在以下方面:
- 网络标识不明确:广电宽带使用联通IP地址资源,导致测速工具显示为“联通网络”,但实际带宽由广电提供
- 硬件设备不匹配:部分地区仍配发百兆光猫,无法达到套餐承诺的200M带宽
- 服务标准不统一:安装运维由广电执行,但用户投诉仍需通过联通渠道转接,响应效率低下
典型案例分析
2025年四川绵阳用户投诉显示,其办理的联通200M宽带实际使用广电网络,安装时未获明确告知,且配备的百兆光猫导致实际网速仅达100M。该案例反映出:
- 套餐宣传中未明确标注网络提供方
- 硬件设备未随套餐升级同步更新
- 跨企业服务衔接存在管理漏洞
改进建议与未来展望
为解决用户混淆问题,需建立:
- 信息披露机制:在合约中明确标注网络服务提供方
- 硬件升级计划:建立千兆设备库存管理系统
- 联合服务体系:设立统一客服入口与SLA服务标准
随着5G网络共建共享的推进,双方需在技术标准和服务流程上实现深度整合,避免因合作模式创新损害用户体验。
广电与联通的合作本质是资源互补的商业创新,但缺乏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和统一的服务标准,导致用户产生被欺骗感。未来需构建更完善的联合运营体系,在降本增效与用户体验间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