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吞吐量(Throughput) :这是衡量服务器处理数据能力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工具如iperf、netperf等进行测试,观察在不同负载下的吞吐量表现。例如,使用iperf工具可以设置UDP的发送带宽(b参数)来测试带宽性能,或者通过-b xxxpps参数测试每秒数据包数(PPS)。
2. 丢包率(Packet Loss Rate) :丢包率反映了网络的可靠性。低丢包率意味着网络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较高。可以通过RFC2544测试基准来验证网卡的丢包率。
3. 延迟(Latency) :延迟是指数据包从发送到接收所需的时间,通常以毫秒(ms)为单位。低延迟表明网络速度较快,响应时间短。可以通过iperf或netperf等工具进行测量。
4. 抖动(Jitter) :抖动是指延迟的变化,即两个数据包时延的差值。抖动越小,网络的稳定性越好。
5. 背靠背能力(Back-to-Back) :这是指服务器在不丢失数据包的情况下,能够处理的最大数据包速率。通常用于评估网卡的性能。
6. 小包转发能力:小包(如64字节)的转发能力反映了CPU的性能,而大包(如1518字节)的转发能力则更多地反映了内存的性能。
7. 并发处理能力:通过多进程或多线程同时发包的方式,可以测试服务器在高并发场景下的性能表现。
8. 缓冲区大小:缓冲区大小会影响高PPS情况下的性能,如果缓冲区较小,可能会导致高PPS时的丢包现象。
9. 硬件配置:服务器的硬件配置(如CPU、内存、网卡型号等)也直接影响其发包性能。例如,高频率多核心的CPU和大容量内存可以提升并发处理能力。
10. 网络配置:网络配置(如网卡队列数、网卡模式等)也会影响发包性能。例如,调整网卡队列数可以优化网络性能。
通过以上指标和工具的综合测试,可以全面评估发包服务器的性能表现,并根据具体需求进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