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加密策略
数据传输过程中应采用SSL/TLS协议确保端到端加密,避免中间人攻击窃取敏感信息。对于数据库存储的静态数据,建议使用AES-256等强加密算法,并定期轮换加密密钥。密钥管理系统需独立于业务环境,采用硬件安全模块(HSM)进行物理隔离。
- 传输层加密:强制启用HTTPS并配置HSTS策略
- 存储加密:数据库字段级加密与文件系统加密结合
- 密钥生命周期:建立自动化的密钥生成、分发、撤销机制
攻击防护技术
部署Web应用防火墙(WAF)拦截SQL注入、XSS等常见攻击,结合DDoS高防IP应对流量型攻击。建议采用零信任架构,对每个访问请求实施动态风险评估,阻断异常会话。入侵检测系统(IDS)应配置实时告警规则,识别暴力破解、端口扫描等可疑行为。
- 网络层防护:设置入站/出站流量白名单
- 应用层防护:限制API调用频率与请求体大小
- 日志分析:通过SIEM系统关联分析安全事件
安全配置实践
服务器应禁用SSH密码登录,强制使用密钥认证并修改默认端口。遵循最小权限原则,通过RBAC模型控制用户访问范围。系统补丁需在72小时内完成部署,老旧应用建议容器化隔离运行。
- 关闭未使用端口与服务
- 设置sudo权限白名单
- 启用审计日志记录
有效的服务器防御需构建加密体系、攻击防御、配置管理三位一体的防护机制。通过自动化工具实现持续安全监测,结合定期红蓝对抗演练验证防护有效性,最终形成动态安全防护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