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硬件安全配置与冗余设计
服务器硬件是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建议选择具备冗余功能的电源模块和高可靠性存储设备(如RAID磁盘阵列),同时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硬件安全规范。对于关键业务场景,应部署双电源冗余和热插拔硬盘设计,确保硬件故障时业务不受影响。
- CPU:选择多核高频处理器,支持虚拟化技术
- 内存:配置ECC校验内存,容量根据业务需求动态扩展
- 存储:采用SSD+HDD混合方案,RAID5/10提供数据冗余
二、操作系统与网络安全加固
系统安装时应遵循最小化原则,关闭非必要服务和端口。Linux系统推荐使用SSH密钥替代密码登录,并配置ufw防火墙限制访问源IP。Windows服务器需定期更新补丁,禁用默认共享并配置TCP/IP筛选策略。
- 启用SELinux/AppArmor等安全模块
- 配置SSH访问白名单和失败登录锁定策略
- 部署入侵检测系统(IDS)监控异常流量
三、权限管理与访问控制
建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严格遵循最小权限原则。建议对敏感目录设置精细化的NTFS权限,Web目录禁止脚本执行权限,数据库账户使用独立低权限账号。同时启用双因素认证和操作审计日志。
目录类型 | 权限设置 |
---|---|
系统根目录 | Administrator/System完全控制 |
Web根目录 | 禁止脚本执行,只读权限 |
四、高效维护与性能优化
通过Zabbix/Prometheus等工具实现资源监控,定期分析系统日志和数据库慢查询。建议采用负载均衡集群架构,使用LVM动态调整存储空间,同时建立自动化备份机制(每日增量+每周全量)。
- CPU利用率优化:调整进程优先级,启用CPU亲和性
- 内存管理:配置Swap分区,监控内存泄漏
- I/O调优:采用noop/deadline调度算法,启用写入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