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框架与监管主体
我国服务器租赁活动主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网络安全法》约束,要求双方在自愿、公平原则下签订合同,并明确出租方需持有服务器所有权或使用权资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全国监管,地方网信部门承担属地管理职责。
典型合同应包含以下法律要素:
- 服务器规格与租赁期限条款
- 网络安全责任划分机制
- 数据隐私保护义务
二、合同双方核心责任
出租方义务: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服务器设备,保障机房环境与网络连通性,承诺年在线率不低于99.9%。基础设施变更需提前12小时通知承租方,并配合处理运营商故障。
承租方义务:合法使用服务器资源,自行承担软件版权责任,履行日常维护与系统升级职责,及时处理违规内容导致的IP封禁问题。
三、网络安全保障义务
合同应明确网络安全防护层级,包括但不限于:
- 防病毒与防火墙部署标准
- 数据加密与访问控制措施
- 安全事件响应流程(4小时内解决问题)
双方需建立数据泄露应急预案,承租方应定期备份数据,出租方不得擅自查看存储内容(公安部门授权除外)。
四、争议解决与违约责任
合同应包含以下争议处理机制:
- 违约赔偿计算标准(如按小时计费的双倍赔偿)
- 仲裁或诉讼管辖地约定
- 不可抗力免责条款
服务中断超过12小时/月或数据泄露未及时处理,承租方有权解除合同并索赔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