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费用说明不透明
部分19元、29元低价套餐的实际月租可能高于宣传价格,例如需首充100元话费并通过分月返还形式实现”优惠价”,实际月均消费仍接近原价。宣传页面常将开卡费、服务费等额外成本隐藏在折叠条款中,导致用户激活后需支付额外费用。
二、自动续费与套餐升级
运营商设置的三个常见消费陷阱包括:
- 首月免费体验后自动扣费,未及时注销则默认续约
- 定向流量包超出后自动切换高价计费模式,每分钟通话费可达0.15元
- 优惠期结束后自动升级为高价套餐,例如从19元跳涨至39元
三、合约期与违约金陷阱
低价套餐常附带12-24个月合约期,提前解约需支付相当于剩余月份30%-50%的违约金。更有运营商在合约到期后未主动提醒用户,按原价持续扣费,形成事实上的”自动续约”。
已使用月份 | 违约金比例 |
---|---|
≤6个月 | 50%剩余费用 |
7-12个月 | 30%剩余费用 |
四、流量限制的隐藏规则
运营商通过三种方式限制实际可用流量:① 将全国流量拆分为本地+全国组合包,跨区域使用产生额外费用;② 设置达量降速阈值,100G套餐可能在40G后限速至1Mbps;③ 定向流量仅限特定APP使用,通用流量占比不足30%。
五、附加服务强制捆绑
激活流量卡时可能被默认开通三类收费服务:① 视频彩铃会员(5元/月);② 云盘存储服务(10元/月);③ 安全防护包(3元/月)。这些服务需要用户主动发送退订短信关闭。
消费者办理时应重点核查合约期限条款、流量组成明细、资费变更规则三项内容,激活后立即查询已订购业务列表。建议通过运营商官方APP设置消费限额提醒,并保留宣传页面截图作为争议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