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餐外自动开通增值服务
部分用户发现话费账单中莫名出现「IPTV音乐服务」「电视服务费」等扣费项目,这些增值服务往往通过电视端或第三方平台自动开通,无需二次验证即可从话费中扣款。更有消费者遭遇电视盒子免费期结束后,未经确认即转为付费订阅的案例。
- 扣费特征:每月固定19-50元小额扣费
- 开通渠道:电视遥控器操作、短信自动触发
- 隐蔽性:账单仅显示服务名称而非开通记录
二、套餐升级中的价格陷阱
运营商常以「专属优惠」名义推荐高价套餐,实际存在三项隐藏规则:原套餐折扣失效、优惠期后资费翻倍、叠加收费项目未告知。北京龙先生从129元本地套餐升级199元全国套餐后,实际月费增加40%。
- 优惠期限制:多数折扣仅生效6-12个月
- 流量缩水:100G套餐优惠期后骤降至10G
- 违约金条款:套餐变更需支付100-200元赔偿金
三、合约条款中的隐藏扣费
宽带融合套餐常捆绑「信用消费」服务,用户在办理时误触网贷协议。广东某消费者办理129元宽带套餐时,被要求提供验证码开通「橙积分」服务,实际产生每月30元消费贷,且影响个人征信。
- 典型场景:赠品实为分期贷款
- 条款陷阱:2年合约期满自动续约
- 注销障碍:需缴清「历史欠费」方可销号
四、通话功能附加收费
拨号界面的「视频模式」功能存在资费陷阱,该服务按分钟单独计费且不包含在语音套餐内。实测显示,视频通话资费可达语音通话的2-3倍,部分用户误触功能键导致话费激增。
电信套餐隐形收费集中在增值服务、合约条款、功能附加三个维度,消费者需定期查验电子账单明细,重点关注19-50元区间的固定扣费项。办理业务时应要求书面确认优惠条款,并通过运营商APP关闭非必要服务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