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费用不透明与隐性扣费
部分19元流量卡的实际使用成本可能远高于标称价格,常见隐藏费用包括:
- 首月优惠后月租自动恢复39元/月,且未显著告知用户
- 强制捆绑增值服务费或短信功能费,每月多扣3-10元
- 返费活动需预存高额话费且停机即失效的霸王条款
二、流量限制与速度陷阱
流量类型与使用规则存在多项限制:
- 定向流量占比高达80%,仅限特定APP使用
- 标称200G流量实际存在限速阈值,达量后降为1Mbps
- 本地流量冒充全国流量,跨省使用额外计费
三、合约绑定与解约风险
低价套餐常伴随严格的合约限制:
- 强制签订12-24个月合约期,提前解约需支付300-500元违约金
- 自动续约条款未显著提示,优惠到期后默认原价续费
- 特殊渠道购买的物联卡存在突然停卡风险
四、虚假宣传与售后难题
非官方渠道销售存在多重隐患:
- 物联卡冒充正规流量卡销售,无11位手机号且售后无保障
- 异地归属地卡导致业务办理困难,需返回归属地处理
- 虚假承诺无限流量,实际存在30%-50%流量虚标
消费者在选择电信流量卡时,需重点核查费用明细、流量类型、合约期限等核心条款,优先通过官方渠道办理业务。建议保留宣传页面截图作为维权证据,定期查询账单明细,发现异常扣费应及时通过工信部渠道投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