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电信卡相关事件梳理
一、未成年人及留学生电诈案件
1. 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诈骗
2023年5月,肖某诚、洪某煌向11岁、13岁未成年人收购电话卡4张,并雇佣15岁、16岁未成年人拨打诈骗电话1524条,导致5名受害者被骗47万余元。
犯罪手法包括通过两部手机实现语音中转,利用未成年人规避实名监管和语音识别,增加犯罪隐蔽性。
法院认定二人系从犯,但因利用未成年人犯罪,从重判处肖某诚有期徒刑五年六个月、洪某煌四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2. 针对留学生的电诈犯罪
朱某民团伙针对海外留学生实施诈骗,最高法将其列为典型案例并依法严惩。
二、跨境电诈与实名制电话卡灰色交易
1. 跨境电诈集团被严惩
黄某、余某等4人组建跨境电诈集团,作为首要分子被顶格判处无期徒刑;杨某因重操旧业被判刑,凸显从严惩处态势。
2. 实名制电话卡非法交易链
灰黑产业链以“老人卡”“人头卡”名义高价售卖实名制手机卡(单价600-1000元),伪装成饰品通过快递发货,售后仅保10分钟。
部分电话卡来源为骗取老年人手机或拉人头办卡,交易链涉及境外卖家、境内发货方和“监督者”。
三、用户权益争议事件
1. 电信卡无故被暂停使用
用户反映电信卡因“风险通信”被暂停后,需提交单位或居委会盖章证明才能解封,且停机期间仍正常扣费。
司法案例显示,类似行为曾被判定侵犯用户权益,运营商需承担举证责任。
四、治理与警示
最高法强调对利用未成年人、留学生的电诈犯罪“零容忍”,并通过典型案例强化震慑。
技术管控(如运营商识别异常通话)、法治教育和家庭监护需形成合力,阻断电诈“黑手”。
注:以上事件均基于公开司法案例及媒体报道整理,反映2023年5月至2025年2月期间电信卡相关违法犯罪及用户权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