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电信行业以“免费送卡”为名的套路骗局确实存在,且呈现多样化诈骗形式。以下是综合多个案例总结的常见套路及风险:
一、常见套路形式
1. 绑定高消费套餐
以“赠送手机卡”为名,擅自变更用户套餐协议,将年费套餐转为月付费套餐,导致用户实际费用上涨超50%。
部分活动要求用户承诺“在网3年”,中途不能停机或降档,否则需支付高额违约金。
2. 个人信息盗用风险
通过免费领卡获取用户身份证照片、人脸识别视频等敏感信息,用于注册网络账号、网贷甚至倒卖至黑产链。
3. 资费陷阱
初期宣传“9元/月”等低价套餐,实际为短期返费活动,合约到期后恢复原价(如39元/月)。
流量包标注“免费赠送”,但后期以“不得资费降级”为由限制用户销号或转网。
4. 隐性信贷风险
部分“免费送”手机、电话卡需用户签署贷款合同,礼品实为贷款抵押物。用户停机即触发逾期记录,影响征信。
二、典型案例分析
杭州电信用户案例
用户因宽带升级获赠手机卡,但套餐被擅自绑定新协议,年费变月付,费用提升超50%。
信用购机骗局
用户被诱导签署“直降活动”协议,实际贷款1950元购买手机,三年内需缴纳总计5004元话费。
流量包变“紧箍咒”
用户因回复验证码参与“免费20G流量”活动,被限制销号、转网,注销时需支付高额违约金。
三、用户应对建议
1. 核实活动真实性
通过官方渠道(如10000号)确认活动细则,警惕非授权人员推广。
2.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拒绝提供身份证照片、生物识别信息等敏感数据,避免参与需下载第三方APP的活动。
3. 关注合同细节
要求签署书面协议,明确资费、期限、违约责任等条款,避免口头承诺。
4. 保留证据维权
留存通话录音、短信、合同等凭证,遇纠纷可向工信部或消费者协会投诉。
总结
电信行业“免费送卡”常与高额套餐、信贷绑定、信息盗用等风险挂钩,本质是通过信息不对等诱导消费。用户需保持警惕,通过官方渠道核实活动,避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