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约期限绑定陷阱
电信运营商常以赠送手机为由要求用户签订24-36个月的长期合约,期间若更换套餐或取消服务需支付高额违约金。例如有用户办理”219元套餐”后,发现无法恢复原套餐且需承担每月159元费用。部分案例显示,合约期内运营商可能单方面增加收费项目。
二、最低消费隐性要求
所谓免费手机往往伴随强制消费条款,常见隐性要求包括:
- 基础套餐外强制叠加增值服务(如来电显示、存储空间等)
- 手机号码必须保持正常使用状态且每月消费达标
- 宽带使用与手机话费捆绑扣费,欠费即断网
三、设备押金与月租费
赠送设备往往暗藏收费项目:
- 监控摄像头、路由器等设备需支付每月15-30元服务费
- 两年合约到期后取消设备需另付安装费用
- 设备损坏或遗失需支付高额赔偿金
四、套餐升级诱导消费
运营商通过上门维修等方式诱导用户升级套餐,常见套路包括:
- 谎称设备老化需更换,强制绑定高价套餐
- 承诺内部优惠却无法兑现
- 赠送副卡诱导用户增加消费人数
总结与建议
消费者办理套餐时应重点核查:合约终止条款、设备退还条件、套餐外收费项目。建议保留书面协议,对口头承诺进行录音取证。遇消费纠纷可向工信部投诉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