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隐藏的分期贷款协议
部分电信宽带套餐通过赠送礼品吸引用户办理分期业务,实际以用户名义开通网贷产品。工作人员在未明确告知的情况下,利用消费者信用资质申请分期贷款,并绑定支付宝等支付渠道。用户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贷款利息,甚至因逾期影响征信记录。
- 典型案例:办理宽带时要求「冻结花呗额度」,实际转为36期网贷分期
- 风险提示:协议中「橙分期」等字样可能代表金融信贷产品
二、设备租赁费变相收费
所谓「免费赠送」的光猫、路由器等设备,常被附加隐形租赁条款。用户需按月缴纳设备使用费,若中途退订需补交设备全款。部分业务员会诱导用户放弃自带设备,变相增加消费成本。
- 收费名目:设备折旧费、存储空间月租、维护服务费
- 费用标准:15-30元/月的附加费用常见于账单明细
三、违约金条款成解约阻碍
分期套餐通常绑定24-36个月合约期,违约金计算公式存在以下陷阱:
- 按合约剩余月份全额收取月租费
- 强制要求补缴「已享受优惠」差额
- 叠加设备折损费与手续费
有用户反映取消分期需支付高达千元违约金,远超实际使用费用。
四、附加服务自动续费陷阱
业务办理过程中默认开通增值服务,包括:
- 全屋WiFi服务费(10-30元/月)
- 安防监控云存储费(15元/月起)
- 会员权益包自动续订
这些服务未经二次确认即生效,且续约条款隐藏在用户协议附件中。
消费者办理宽带分期时应要求出示完整合同文本,重点核查费用明细、解约条款及金融协议相关内容。建议通过工信部投诉平台留存书面沟通记录,遭遇强制捆绑消费时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主张撤销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