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餐扣费争议频现
大量用户反映电信139元套餐存在隐形扣费现象,包括未使用的副卡持续扣费、优惠赠费突然取消等。有消费者办理套餐时明确选择139元档位,事后却发现实际按199元计费,仅通过临时赠费抵扣差额,且有效期仅一年。更有多起案例显示,用户在不知情情况下被开通增值服务,导致月费额外增加30-50元。
- 副卡未使用仍按月扣费
- 套餐赠费期限未明确告知
- 增值服务默认开通
服务承诺未兑现
套餐宣传的宽带速率与实际服务存在显著差异。用户指出2019年已有99元套餐提供200M宽带,但139元套餐仍维持100M带宽。升级服务过程中,装维人员承诺的免费设备更换和话费优惠,在办理后均未兑现,部分用户被迫接受更高资费套餐。
更有多名消费者遭遇套餐降级阻挠,客服人员声称低价套餐仅限线下办理,线上系统仅显示百元以上套餐。在携号转网过程中,有用户被要求缴纳1800元违约金,而办理时未明确告知相关条款。
维权困境与解决路径
用户维权普遍面临三大障碍:业务办理记录缺失、合同条款解释权垄断、投诉渠道闭环处理。电信客服要求消费者自证不知情,却拒绝提供原始监控或录音。即便向工信部投诉,仍有案例显示申诉直接转回电信处理,未能实现第三方监督。
成功维权案例显示以下有效途径:
- 通过书面形式要求提供完整合同文本
- 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主张赔偿
- 同步向通信管理局和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139元套餐争议折射出电信行业存在的系统性服务缺陷,从资费透明度到合同公平性均需改进。消费者需提高证据意识,监管部门应建立套餐变更的事前审查机制,打破运营商对条款解释的垄断地位,切实维护通信市场的公平交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