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电信宽带「送手机」暗藏分期贷款陷阱调查
一、披着福利外衣的分期陷阱
江苏多地消费者反映,电信营业厅以「宽带续费送手机」名义诱导办理业务时,实际通过橙分期、招联金融等平台绑定网贷协议。2024年12月案例显示,有用户被办理36期分期贷款,总金额达3233元,月供直接从花呗划扣。
- 以「免费升级设备」「回馈老用户」为由上门服务
- 强调「0元得手机」但回避金融协议本质
- 要求扫码验证资格(实际开通网贷账户)
- 代签含分期条款的电子合同
二、被系统性剥夺的知情权
多个案例显示,业务员刻意隐瞒关键信息:南京用户吴某2018年办理套餐时,工作人员未告知赠送手机实为分期购买,导致3年后购房时发现征信记录异常;2024年苏州用户遭遇合同代签,所谓「阅读并同意」等字样均为工作人员操作。
更隐蔽的收费包括:强制开通15元/月的摄像头存储服务、20元来电显示费,套餐外增值费用占比可达月消费额的30%。
三、征信污点的连锁反应
分期记录会显示为「消费贷款」,即便按时还款也可能影响信贷评估。2021年案例中,银行因用户征信存在24期橙分期记录,质疑其还款能力导致房贷受阻。更严重的情况是:部分用户因不知晓贷款存在,长期未还款形成逾期,2025年已出现被起诉案例。
四、维权困境与破解建议
- 取证难点:业务办理过程多为口头承诺,电子合同无纸质备份
- 解约成本:需支付设备差价(1499元起)及违约金(通常为剩余分期总额的30%)
- 有效途径:立即冻结相关金融账户,向工信部(申诉入口:电信用户申诉平台)提交书面投诉
此类「免费送」本质是捆绑信用消费,江苏地区2024年相关投诉量同比激增200%。消费者需警惕业务员手持终端设备的扫码操作,办理前务必确认是否存在《个人征信授权书》等文件。对于已中招用户,建议保存业务员工号、现场录音等证据,通过集团投诉施压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