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响应机制缺陷
大连电信宽带客服在处理用户报修时,常以推销套餐作为优先事项而非解决问题。有用户反映,维修人员在宽带故障期间反复要求升级资费,甚至在用户明确拒绝后直接终止服务,导致网络问题长期未修复。这种将商业利益置于基础服务之上的行为,严重损害了用户体验。
更恶劣的是,部分工作人员采用欺骗手段诱导用户办理业务。例如谎称“年底检修”要求转网,或隐瞒附加收费条款,待用户发现时已陷入高额扣费陷阱。此类系统性服务策略偏差,暴露出企业考核机制对服务质量的忽视。
收费争议与条款隐瞒
收费纠纷成为投诉重灾区,主要问题集中在:
- 违约金数额随意变更,从100元突增至200元缺乏依据
- 合约期内私自变更套餐内容,导致用户资费上升
- 捆绑销售未告知的36个月路由器合约
这些行为明显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关于知情权的规定。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常以“无纸化办公”为由拒绝提供书面协议,导致用户维权时缺乏关键证据。
技术维护能力不足
大连电信在基础设施维护方面多次暴露问题。2016年7月和2024年4月均出现大规模断网事故,影响数万用户正常使用。日常维修中,技术人员对游戏延迟等具体需求采取消极态度,仅建议升级套餐却不解决实际线路问题。更有代理商解约导致用户账号异常的情况,暴露代理合作体系的管理漏洞。
用户维权渠道受阻
维权过程中,用户遭遇多重障碍:
- 客服拒绝提供业务办理录音等关键证据
- 工信部投诉被单方面关闭未解决问题
- 强制设置135天转网等待期变相扣费
市场监管部门在处理投诉时,存在偏袒企业倾向,多数投诉最终以模板化回复结案,未能形成有效监督。
大连电信宽带服务屡遭质疑的根源,在于企业将短期收益置于用户权益之上。从服务响应、资费透明到技术维护,多个环节形成损害消费者利益的闭环。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既需要强化行业监管力度,更需建立用户评价倒逼服务改进的机制,真正落实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