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餐价格差异陷阱
合肥电信在宽带办理中存在明显的价格歧视行为。有用户反映,在2024年办理业务时,工作人员以”联通转网用户”为由宣称99元套餐最优惠,但同期其他用户却通过49元办理了相同速率的千兆宽带,两年差价高达上千元。此类价格差异缺乏透明公示,涉嫌侵犯消费者公平交易权。
二、隐性附加费用
套餐费用构成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主要问题包括:
- 强制捆绑副卡收取月费,未激活的副卡仍产生32元/月费用
- 未经同意开通增值服务,如全屋WiFi提速包、摄像头套餐等
- 宽带调速费被隐藏计入基础套餐,占比达25%
这些附加项目在办理时均未明确告知,用户往往在数月后查询账单时才发现异常扣费。
三、违约金霸王条款
2024年9月滨湖成都路营业厅案例显示,用户在办理”升级套餐”时未获知三年合约期条款,销户时被要求支付1500元违约金并归还设备。更值得关注的是:
纠纷类型 | 发生频率 | 平均金额 |
---|---|---|
设备违约金 | 62% | 800-1200元 |
套餐违约金 | 38% | 500-3000元 |
电信方常以”格式合同已签字”为由拒绝调解,但用户办理时未获充分告知。
四、诱导消费新手段
近年出现更隐蔽的诱导方式:
- 承诺”免费升级”设备却绑定36个月网贷分期
- 将增值服务与基础套餐混合计费,如视频彩铃+5G升级包组合收费
- 利用老年人操作障碍,远程开通付费业务
这些手段严重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规定的知情权条款。
结论与建议
合肥电信宽带业务存在系统性价格陷阱,建议消费者:办理时全程录音、逐条确认合同条款、定期核查账单明细。遭遇侵权时应保留凭证并向通信管理局投诉,必要时通过司法途径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