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约期限与违约金陷阱
运营商常以”免费送手机”吸引用户签订长期合约,实际合约期普遍要求2-3年,提前解约需支付高额违约金。案例显示有用户因套餐内容变更需支付800元违约金,且业务员常模糊表述合约期限与解约条件。
合约剩余时长 | 违约金比例 |
---|---|
12个月以上 | 剩余套餐费50% |
6-12个月 | 剩余套餐费30% |
二、低质手机与高消费套餐绑定
赠送机型多为价值300-500元的低端设备,却强制绑定月费超百元的高消费套餐。用户反馈实际获得设备存在频繁死机、功能缺失等问题,套餐内容与承诺严重不符。
- 套餐资费虚标:标称119元套餐实际月费可达146元
- 增值服务自动开通:来电显示等基础功能另行收费
- 流量限制误导:宣传”无限流量”实则限速阈值极低
三、信用购机暗藏金融风险
部分营业厅通过分期贷款模式完成”送机”操作,用户在不知情下产生征信记录。有案例显示业务员擅自使用用户信息办理消费金融分期,导致逾期影响房贷申请。
四、隐性费用叠加套路
套餐费用常包含多项隐藏收费:
- 设备使用押金:预存话费转为设备购置费
- 宽带附加费:标称免费实收安装调试费
- 账户管理费:每月收取2-5元账户保管费
五、解约维权困难重重
运营商设置多重解约障碍,包括客服推诿、营业厅踢皮球、投诉渠道受限等。有用户发现业务员擅自屏蔽10086服务号码,导致无法接收维权信息。
办理宽带送手机本质是消费金融与通信服务的捆绑销售,涉及资费欺诈、金融风险、设备质量三重隐患。建议消费者仔细核对合同条款,保留书面凭证,警惕任何形式的信用授权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