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约期陷阱:免费手机变枷锁
运营商通过“免费送手机”吸引用户签订长达24-36个月的合约,期间禁止更换套餐或携号转网。有用户因宽带续费办理套餐后,发现提前解约需支付相当于手机售价150%的违约金。业务员常模糊表述“用满两年免费”,实际仅免除合约期内的宽带费,到期后自动恢复原价收费。
二、隐性成本:免费背后的真实代价
此类套餐普遍包含以下隐性条款:
- 强制升级套餐:需接受月租119元以上的高价套餐,比原资费高出60%
- 预存话费陷阱:699元预存款实际用于抵扣手机成本,并非话费返还
- 最低消费限制:套餐外仍需达到指定消费额度,否则按差额扣费
三、征信风险:分期购机暗藏隐患
部分运营商通过第三方金融平台(如橙分期)办理购机分期,但未明确告知用户该操作将录入征信系统。有案例显示,用户在办理宽带送手机业务三年后,仍因征信记录影响房贷审批。
四、防骗指南:四步规避消费陷阱
- 核实纸质合同中的套餐有效期、违约金条款
- 要求业务员书面注明“无分期付款”“无最低消费”等承诺
- 通过运营商官方渠道二次确认活动细则
- 优先选择支持30天无理由退订的套餐
办理宽带送手机套餐时,消费者需警惕“合约捆绑”“资费递增”“征信关联”三大风险点。建议通过运营商官网查询历史投诉案例,避免轻信线下业务员口头承诺,切实维护自身知情权和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