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计费模式
阿里云按量付费提供三种基础计费模式,适用于不同业务场景的存储需求:
- 小时计费:以小时为最小计量单位,适合临时测试环境或突发性存储需求
- 日峰值计费:每日采集288个容量数据点(每5分钟采样),取最大值作为计费基准
- 月峰值计费:选取当月日峰值中的最大值,结合有效使用天数计算费用
ESSD云盘不同性能等级(PL0-PL3)对应差异化的计费单价,PL2级别每小时单价可达PL0的两倍。
费用计算公式
基础计费公式为:总费用 = 单价 × 容量 × 计费时长
,具体计算规则根据资源类型有所差异:
- 云存储费用:单价(元/GB/小时)× 容量(GB)× 使用时长(小时)
- 云手机实例:规格单价(元/小时)× 运行时长(精确到秒)
- 公网带宽:参考弹性公网IP的阶梯式流量计费标准
示例:500GB PL1云盘持续运行48小时,费用为0.0015×500×48=36元。
结算周期规则
阿里云采用分层结算机制,不同计费模式对应特定结算周期:
- 小时计费:每小时整点结算,精确到秒级扣费
- 日峰值计费:每日00:00生成前日账单
- 月峰值计费:次月首日生成完整月账单,计算公式:
月费用=峰值容量×月单价×(有效天数/月总天数)
系统在每个UTC+8整点进行费用结算,账户余额不足时将触发服务暂停机制。
优化建议
基于计费特性提出以下成本控制建议:
- 选择与业务波动匹配的计费模式,突发业务推荐小时计费,稳定业务建议月峰值
- 设置云监控告警阈值,及时释放闲置资源
- 利用资源包抵扣固定时段的费用支出
- 定期分析账单明细,优化存储策略
阿里云按量付费体系通过灵活的分层计费机制满足多样化需求,用户需结合业务特征选择适合的计费模式,建立完善的监控预警机制,在保障业务连续性的同时实现成本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