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估业务需求
选择备份方案前需明确数据价值、恢复时间目标(RTO)和恢复点目标(RPO)。对于核心业务系统,建议采用实时同步与增量备份结合的方式,普通业务可选择每日快照备份。需评估数据类型(结构化/非结构化)和存储规模,超过1TB的数据建议采用OSS云存储方案。
二、选择备份类型
阿里云提供四类主流备份方案:
- 快照备份:适用于全盘恢复场景,支持ECS实例级别备份
- 文件备份:通过控制台选择特定目录,适合非结构化数据
- 数据库备份:RDS支持事务级备份,MongoDB提供时间点恢复
- 增量备份:每日差异备份可节省50%存储空间
三、存储策略设计
建议采用3-2-1原则:3份副本、2种介质、1份异地存储。本地SSD存储用于快速恢复,OSS标准存储保存30天内备份,跨区域复制功能实现异地容灾。关键数据建议保留180天以上的多版本快照。
存储类型 | 标准 | 低频 | 归档 |
---|---|---|---|
本地SSD | 0.35 | – | – |
OSS标准 | 0.12 | 0.08 | 0.03 |
四、自动化与监控
通过OpenAPI配置定时任务实现无人值守备份,建议设置:
- 每日02:00执行增量备份
- 每周日全量备份
- 异常报警推送至钉钉/短信
监控指标应包含备份成功率、存储用量、传输速度等维度。
五、容灾恢复验证
每季度执行灾难恢复演练,验证跨可用区恢复能力。建议保留最近3次成功备份的MD5校验值,恢复时间应满足:关键系统<1小时,普通业务<4小时。
最佳方案应结合业务场景选择混合备份策略,通过自动化降低运维成本,利用跨区域存储保障数据持久性。建议每月审查备份日志,每年优化备份策略以适应业务变化。